8月28日,備受市場矚目的全球AI龍頭股輝達(NVDA.US)發布了第二財季業績:營收突破300億美元(yoy+122%),資料中心收入達263億美元(yoy+154%),淨利166億美元(yoy+168%),毛利率達75.1%。
儘管季度營收翻倍成長並創歷史新高,幾乎所有財務指標都達到或超過了分析師的預期,但輝達盤後股價仍然大跌了7%,市值蒸發逾2000億美元。而下跌的原因,僅是其下個季度展望沒能超越市場的最樂觀預期。
為什麼在輝達身上需要用最樂觀的預期看,而不是一致預期平均值?
當市場談論預期時,「預期」其實是不同的
首先,本次財報雖然是超過市場預期的,卻「超得不多」。本次輝達的營收成長了122%,但已遠不及過往幾季200%以上的成長。投資人已經習慣了井噴式爆發,但現在,市場開始擔心成長天花板的出現。
而在績效指引方麵,公司管理階層的pi幣犯法嗎?預測是營收325億美元(±2%),分析師預期均值為318億美元,但最高預期是379億美元;毛利率上,管理階層預期Non-GAAP毛利率為75%(±0.5%),亦不如分析師平均預期的75.4%。
WestPark Capital分析師評論道,“對於抱有較高期望的投資者來說,輝達Q3營收展望僅略高於市場平均預期是不夠的。”
當我們在談論市場預期時,大多數時候往往關注的是一致預期平均值,但為什麼落在輝達身上時,就要與最高值比?
一個合理的解釋是:自2023年以來,輝達的股價之所以能爆漲7.6倍之多,正是因為它做出的成績比最高的預期還要好。因此,最樂觀的一批人可以肆無忌憚地買入、看漲,而他們纔是股價推升的主力軍。
若以平均預期為準,需要在一個相對偏中性(看多和看空的力量大致平衡)的個股上才適用,而在輝達身上,多頭遠比空頭強壯。隻實現平均值以上,超商買usdt對於輝達的買方而言就是平庸,就是「不如預期」。
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稱,輝達第三財季的營收預測區間雖然看似高於一些賣方的預期,但實際上低於買方預期的330億至350億美元,這一差異可能是導致財報發布後股價下跌的主因之一。
「下一棵搖錢樹」Blackwell,收入前景仍是個謎
此外,外界對輝達的期待還在於其新一代AI晶片與超級運算平臺Blackwell,它被視為輝達的「下一棵搖錢樹」。但Blackwell未來能揺來多少錢,現在也存在很大爭議。
早先,輝達承認了新Blackwell存在生產問題,並表示正在做出改變以提高製造產量。 CEO黃仁勳稱外界對Blackwell預期極高,它今年將產生大量收入,樣品正在交付給輝達的合作夥伴和客戶。
該公司在電話會議上預計第四季度該產品將帶來「數十億美元」的收入,但當Bernstein分析師詢問這是不是「增量收入」以及具體的收入和毛利率時,黃仁勳和輝達的CFO並沒有進一步的說明,即沒有正麵回答。
500億美元回購僅次於蘋果、穀歌,能擋住賣方嗎?
在2025財年上半年,輝達以股票回購和現金股利的形式累積向股東返還了154億美元。由於截至第二季末的股票回購授權僅剩75億美元,輝達董事會也宣佈批準額外500億美元的股票回購授權。
以最新收盤價計算,這筆錢大概能回購約4.2億股,略低於已發行股本的2%。以價值計,輝達的回購將是標普500成員中的第三大回購,FactSet的數據顯示,蘋果、穀歌和Meta過去一年分別回購了910億、630億和410億美元。
500億美元對輝達來說不難負擔,分析師預計其未來12個月的自由現金流約有740億美元。但相對於高達3.1兆美元的市值來說,這個金額也算不得大。此外,輝達也是目前標普500指數成分股中股息殖利率最低的一家。
投資機構對輝達的持股比例似乎也出現了下降。根據LiveReport大數據13F追蹤,截至2024年6月30日共有4340家機構持有輝達150.39億股,佔比61.14%,而去年底的機構持倉比例則有66.15%。
主要的賣出機構包括富達管理與研究(FMR)、GQG Partners、海納國際(SIG)、未來資產環球投資、柏基投資等,而這幾個恰好都是知名的長線主動投資機構。
另外,今年以來公司內部人士已累計淨賣出約732萬股輝達股份,套現了約14.5億美元資金。黃仁勳本人從6月14日到8月9日幾乎在每個交易日都在通過10b5-1規則賣出變現,雖然錢不多卻十分引人注目。
在新的「預期」下,輝達的看多與看空力量似乎會迎來新一輪的再平衡,500億美元回購能否擋住賣出者的步伐,下跌能否成為新的入場良機,值得拭目以待。